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林晓珊教授讲座:中国城乡家庭的消费升级与消费分层

时间:2019-09-17作者:编辑:审核:阅读:739

2019531日上午,“河海社会学论坛(第八十五期)”在h1>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江宁校区厚学楼909室成功举行。本次论坛荣幸地邀请到了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院长林晓珊教授做题为“中国城乡家庭的消费升级与消费分层”的主题讲座。本次论坛由h1>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副院长王毅杰教授主持,胡亮副教授做评议,众多师生参加。

首先,林晓珊教授以自身所做的“生活化”研究为切入点,将最新热点“中美贸易战”作为引子导入讲座主题,由此引发与会师生就“贸易战带来的消费影响”这一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基于既有数据不难得出二战后美国消费升级的显著特征:基本生活需求消费占比降低,高层次享乐消费占比提高。而我国的消费升级之路则更多的从当下的社会现象举例,同时从耐用品的消费升级历程透视中国消费升级之路。通过数据对比引出问题: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增长,同比增速却不断下降,如何解读中国的消费升级?

接着,林晓珊教授从四个维度(传统、现代、经济学、社会学)对消费升级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解读。以宋末元初黄道婆对手工棉纺织技术的革新为例,揭示传统社会中的消费升级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既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不可能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诉求,与现代市场经济中极速的消费升级不可同日而语;现代社会中消费升级无论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产生了飞跃;其经济学内涵一般指消费结构的升级,是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的结构升级和层次提高,直接反映消费水平和发展趋势,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实现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消费升级可以说是一场日常生活现代化的运动,是对日常生活的系统化改造,但也近乎是一个现代化的“焦虑”。从1998年首次出台的“扩大内需”政策,到2011年提出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消费升级的政策历程表明了消费升级已经超越个体日常生活层面,成为一个国家层面的发展话语。

再次,通过分析消费升级的消费逻辑,林晓珊教授将消费升级与消费分层联系起来。一部分人在消费升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另一部分人则很可能跟不上消费升级的步伐,或者根本没有能力实现消费升级,由此产生两个后果,分别是产生贫富差距与社会结构失衡,两个后果进一步扩大了不同阶层之间的消费不平等,导致显著的消费分层现象。

进一步,林晓珊教授对消费分层的内涵、形成领域及其四个维度进行了阐释,揭示了消费分层的三种趋势:两极化、结构化与扩散化。消费分层已经出现了两极化的趋势,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并存,致使富裕阶层和底层社会在消费方面的差距出现两极化趋势;不同阶层的消费升级一方面越来越受制于自身的阶级地位,另一方面,不同阶段的消费升级也再生产出了不同的阶层地位;消费分层不再聚焦于单一层面上的层级化,而是朝着多个维度的分化,并渗透到日常消费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消费领域的不平等在更宽泛的领域中得到体现。

最后,林晓珊教授将消费不平等引入政治领域,考察了全球化背景下消费不平等的议题,提出消费从来没有在政治之外存在过,指出当前消费社会学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贫困问题和不平等现象的探究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一些对消费社会进行批判的论著实际上也并没有对丰裕社会中的贫困和不平等问题展开应有的批判。讲座尾声,林晓珊教授借用伊万·塞勒尼的观点作为结尾,“只要社会学回到对大多数人的关切上,关心阶层、性别和种族不平等,权力、贫困、表达、剥削和偏见,它将能找到自己的根。”不仅回应了对不平等问题的看法,也呼应了讲座开始所提出的生活化议题。

在评议环节,胡亮老师对社会现存的生活节俭却又舍得购买奢侈品的消费态度和生活方式提出疑问,并提出年龄差异、代际差异、家庭生命周期作为一种新的分析维度加入消费研究,以偏重人类学的角度对消费升级进行了自己的解读。林晓珊教授做出回应并引发了与会师生就相关问题的热烈的探讨。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 吴晓璐供稿)